写于文前
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其实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。
我们无法选择拥有什么样的父母,但能选择成为什么样的父母。只有我们有格局、有远见、有能力,才能培养出眼里有光、内心富足,勇于拥抱世界的孩子。
当我们在羡慕那些“別人家的孩子”的时候,自己家的孩子就总是看不顺眼了:写作业抓耳挠腮,成天玩游戏,调皮捣蛋....这个时候我们父母就会恨铁不成钢,忍不住掐腰跺脚怒吼:瞅瞅别人家的孩子!
作为父母,自是殷殷切切,但我们真正要给孩子怎样的家庭环境,才能让孩子更优秀呢?
1懂得言传身教,做孩子榜样
童程童美少儿编程认为最好的教育,是父母的言传身教。只有“言传”没有“身教”,等于无效。不但无效,而且还会起反作用。
今年广西南宁的高考理科状元杨晨煜取得了数学、英语双满分,语文140,理综290,总分730分的好成绩。
他不仅是学霸,还是兴趣爱好广泛的全能学霸,书法、羽毛球、足球均有涉猎,平时喜欢看纪录片,对科研有兴趣。
杨晨煜的妈妈对教育颇有体会:
“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时,帮助养成习惯,家长要自律,不能把孩子丢一边自己玩手机,定型之后,未来的路会很好走。平和,稳定的家庭环境,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。”
还记得那个在《中国诗词大会》上大放异彩的武亦姝吗?
她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,取得了诗词大会开播以来的最高分,成功夺冠,被誉为“国民才女”。
为了让孩子爱上学习,武亦姝放学回家后,爸爸不再下棋,而是主动拿起书来,和她一起阅读;武亦姝的爸妈还经常会和女儿一起玩“诗词接龙”游戏,谁输了就要做家务。
有了父母陪伴和以身作则,从幼儿园到读高中,武亦姝从未远离过诗词。
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,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,而是有迹可寻。它的因,在家庭;它的根,在父母。
无论是杨晨煜的破纪录高分,还是武亦姝的多才多艺。一定意义上,都是父母自我修行的反射:
父母教给他们的最重要品格,是延迟享受,是自律;父母影响他们的最重要手段,是“身教”,而不是“说教”。
由此可见,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。
2帮助孩子建立梦想
梦想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动力,是对未知世界的向往、对生命极限的超越。
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,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,学习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,去探索未知的世界。
一个人一生有没有成就是由他的梦想决定的,所以父母在帮助孩子把成绩搞好的同时,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建立一个梦想,并且我们作为父母,自己也要有梦想。
比如小美之前了解到的谢浩然同学,从小对电脑感兴趣,一方面父母支持他学编程,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梦想,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电脑工程师,也正是因为这样,他才能坚持每周3小时路程来童程童美校区学习,而且3年从不不间断。
3懂得正确“放养”孩子
真正的放养,放的是孩子的思维,养的是孩子的习惯。
父母要懂得“抓大放小”,把握一个大原则,给孩子相对宽松的成长空间。
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:“管得严,担心孩子叛逆;管得不严,担心孩子放飞自我,到底怎么办才好呢?”
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经这样建议父母:
“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,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、树木、青山、绿水、日月、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、农、工、商,三教九流。
让他们自由地对宇宙发问,与万物为友,并能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。”
其实,放养教育本身是没错的,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,有边界有规矩。
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变得越来越好,就不可以一味放手,任由孩子释放天性,而要做到这点:
让孩子理解规则,是教孩子认识世界、保护自己的第一步。
就像告诉孩子,马路上是不可以随意跑动玩耍的,因为车很多,速度又很快,如果随性玩耍,很容易被车撞到。
所以,走在马路上的时候要遵守交通规则,这样人和车才能和平相处。
每个孩子都爱玩,可是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,对于孩子来说,将是毕生可用的财富。
4懂得运用“第三方”教育
最好的教育,是擅用第三方。
在一些特定情况下,父母有什么话可以请孩子佩服或尊重的人来说。
要知道,在孩子面前,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得亲自上,也不是所有的话都得亲自说。
在综艺节目《妈妈是超人》中,霍思燕因为招待别的小朋友,对儿子嗯哼有点急躁,嗯哼因此发了一整天的脾气。
眼看矛盾就要升级,但霍思燕没有发火,没有继续解释,而是拨通了杜江的电话。
她把情况简单地向杜江描述了一遍,对杜江说:
“帮我跟麒麟说,我没有发脾气,我就是着急才吓到他了。你能再跟他说一遍吗?”杜江答应后,妈妈把电话递到嗯哼耳边。
杜江耐心地对嗯哼说:“麒麟,妈妈就是因为家里来了小朋友,稍微有点忙。可是妈妈没有故意朝你发脾气,妈妈最爱你了,对吧?你是知道的,对吧……”
听了爸爸的劝解,嗯哼一边答应着,委屈一下子都化成眼泪哭了出来,钻进了妈妈怀里。
这时候,霍思燕再次道歉,母子俩言归于好。
霍思燕放弃直接沟通,请求“第三人”帮助的做法,无意中利用了传播学中的“第三人效应”。
在养育孩子的路上,父亲和母亲是最佳的合作伙伴,而不应当是“单打独斗”和“偶尔支援”的关系。
童程童美少儿编程认为在家里,爸爸要积极做妈妈和孩子间的“第三人”,妈妈也要做爸爸和孩子的“第三人”。
爸爸要对孩子说:“妈妈没有发脾气,她只是有点着急,妈妈很爱你。”
妈妈要对孩子说:“爸爸虽然出差了,但是他很想你,想跟你通视频,爸爸很爱你。”
无论我们利用“第三人”还是充当“第三人”,根本都在于维护孩子与外界的关系,让孩子感到身边人的温暖和善意。
作家莫言曾说:“每个孩子的优秀,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。”
我们总在羡慕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何不反思一下自己能不能成为“别人家的父母”?
其他父母周末带着孩子去图书馆、博物馆、艺术馆的时候,有的父母在带孩子玩吃鸡打王者;
其他父母正以身作则带孩子绘画、读书、培养兴趣爱好时,有的父母边打着麻将玩手机,边赶孩子快去学习……
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
并不是说父母要提供多富裕的环境
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远见、眼光、以身作则
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
父母的认知与理解,就是孩子的起点
(责任编辑:范老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