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维一旦固化,一旦拒绝输入,随着年岁的增长,人也就停止进步了。
所谓的外在事物其实都是我们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。
而一个人相信什么,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。
01
最近,达妹了解到一个达内学员的故事,她来达内之前是做幼师的。
幼师这个职业,家里人觉得是非常稳定的,现在幼儿园那么难找,幼师就不担心找不到工作。
并且,他们认为,作为一名女生,不需要你有多高的工资,能够很稳定,个人时间多就不错了。
但这名学员不这样认为,她一直向往着互联网行业,这个行业跟随着国家一起成长,而她自己也想在其中出一份力。
考虑了很久之后,她离开了幼师的岗位来到达内学习web前端技术,几个月的努力让她认识到了这一行的不容易,但同时也让她觉得充足。
吸收的知识是从前没有过的,一切都是崭新的,就如同自己的未来。
现在她已经成功就业,入职了百度。
正因为她坚持自己一直所相信的,才让相信变成了未来。
02
我们身边总有不少这样的人:质疑一切成功,怀疑一切美好。
“他成功,还不是有个有钱的爹。”
“上次加薪是她,这次升职是她,一定有背景。”
“他儿子读了北京四中,不知道送了多少钱。”……
王朔的《知道分子》出版后,曾有一段内心剖析——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对社会上一切的事情,非要往最下三滥的地方想才安心。
仿佛只有这样,才能证明自己所有的预想都正确。
才能为自己总是“遭冷遇”“不成功”“生活在底层”找到合理开脱……
从而也证明了自己机智过人,总有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。
03
读过心理学家麦基写的《可怕的错觉》,我才明白了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麦基在研究很多人的经历后,提出了一个概念: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。
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,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,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。
“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,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。
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,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,最终形成一种‘真是如此’心理定势。
若是愤怒、仇恨或是怀疑时,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,在偏执于愤怒、仇恨的情绪里,让暂时压抑的情绪感得以宣泄。”
也就是说——
我们所看到的世界,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。
你相信什么,你就能看到什么。
你相信钱规则,就会发现无数钱规则。
你相信不公平,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。
而你相信努力,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。
你相信美好,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美好。
麦基还发现:一个人相信什么,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。
“人的一生正如他天天中所想的那样,你怎么想,你怎么期待,你就有怎样的人生。”
琢磨这句话,发现现实生活还真是如此。
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写过一篇《相信奋斗的力量》,文中讲了他一段经历。
高中时,他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:
“你们在座的,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,以后一定都是农民。”
很多同学就这样相信了。不是中途退学,就是考一次就放弃了。
但是俞敏洪不相信阶层会永远固化。
他只相信努力和奋斗终会有回报,所以考了一次不成,就考第二次,不行就考第三次……
最后终于考进北大,人生从此改变。
的确。
04
所以,请你也一定要守住心里那份光与热。
那样的你即便会被乌云笼罩,但身体里会拥有一把利剑,不需期盼乌云的散去,它们早晚会被你刺穿。
看不到太阳,我们就成为太阳,成不了太阳,我们就追着太阳。
很喜欢这段话所表达的意义——
一个人相信什么,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。你相信什么,才能看见什么。你看见什么,才能拥抱什么。你拥抱什么,才能成为什么。你所相信的,就是你的命运。
(责任编辑:范老师)